十三五”池州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城乡市场稳步繁荣
2021年05月11日 08:53 来源:池州市统计局 作者:佚名“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特别是2020年初遭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池州全市上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激发消费新动能,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内生大循环,进一步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一、“十三五”时期消费市场发展主要成效
(一)量增提速成效明显,经济带动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消费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池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250.1亿元增加到2020年406.3亿元,增加156.3亿元,年均增长10.2%,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4个百分点。从经济带动看,商贸业增加值稳步上升,对经济平稳增长起到了稳定的支撑作用。全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从2015年69.6亿元增加到2020年102.3亿元,增加32.7亿元,年均增长5.9%。从单位数量看,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单位数由2015年末的280户增加到2020年末的496户,年均增长12.1%。
(二)市场体系日趋成熟,城乡市场稳步繁荣
“十三五”期间,覆盖城乡的市场流通网络逐步完善,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多种业态的城市商业市场体系日趋成熟的同时,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市场消费潜力得到释放。2020年,全市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1.5亿元,比2015年增加116.6亿元,年均增长9.8%;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4.8亿元,比2015年增加39.6亿元,年均增长11.4%。全市年销售额逾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5家,年成交额达22.9亿元,比2015年增加4.9亿元,年均增长4.9%。
(三)新兴业态发展强劲,引领消费加快扩容
“十三五”时期,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消费品供给方式与消费方式趋向多样化、便利化、高效化,新兴消费蓬勃发展,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宅经济”带动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网络购物、在线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等线上消费逆势增长,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消费加快恢复。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有39家开展网络零售业务,比2015年增加31家;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5.8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年均增长66.9%;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由2015年的0.6%提升到2020年的5.5%。
(四)品质类商品销售畅旺,消费层级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逐渐转变,居民消费从注重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40辆,是2015年的4倍,年均增长32%。汽车普及率快速提升,带动相关商品消费较快增长。从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商品零售额来看,2015-2020年期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9.5%,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由2015年的18.8%提高到2020年的20.5%。尤其是2020年,在升级换购和刺激政策促进下,全市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1个百分点,成为疫情发生以来拉动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三五”期间,汽车消费带动下的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5.6%。健康、文化领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以智能手机为主的通讯器材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2020年限额以上中西药品、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2015年分别增长83.4%、56.9%和73.2%,年均分别增长12.9%、9.4%和11.6%。
(五)服务消费成为新亮点,消费结构提质升级
服务消费占比提升。“十三五”期间,居民消费热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升,消费形态由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服务型消费占总消费比重明显提升。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年均分别增长28.8%、6.4%、6.9%,均高于食品烟酒(4.2%)和衣着(2.7%)的人均支出年均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年均分别增长6.1%、19.1%、8.9%,均高于食品烟酒(5.1%)和衣着(1.5%)的人均支出年均增速。餐饮消费迅速扩张。伴随着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带动餐饮类服务消费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年均增长10.4%,高于限额以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速3.7个百分点。
二、新旧动能转换遇阻,发展瓶颈不容忽视
“十三五”以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消费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重重困难,需引起足够重视。
(一)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消费增长。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结构调整阵痛释放,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制约因素增多,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悄然改变,同时疫情导致部分居民就业困难,收入承压,消费持续回升的阻力依然较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15年的12.3%回落到2020年的2%。
(二)商贸市场主体综合实力不强。“十三五”末年,池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仅为2.2%,消费市场总量规模小,与周边城市相比缺乏竞争力。从企业规模效应看,虽然全市限额以上商贸单位数量在逐年增加,但企业规模仍普遍偏小,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占了主体,缺乏具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2020年末,全市496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家,其中最大的商贸企业年销售额不足30亿元;大、中型商贸企业仅29户,仅占5.8%,小、微企业占比94.2%。
(三)经营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发展。商贸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成本是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支出部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支出不断上升,再加之房租、水、电、气价格不断攀升,导致企业经营压力骤增,利润空间被挤压,效益提升难。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营业利润率仅为4.7%;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5.8%,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户均营业成本4608.6万元,比2015年上涨1294.2万元。
(四)传统实体零售企业增长乏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以跨时空、跨地域、低成本、销售渠道扁平化的优势,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明显侵蚀了百货、超市、便利店等实体零售业市场份额,给传统实体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传统实体零售业态陷入经营困境。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传统零售业态中大型超市、百货店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7%和8.2%,分别较2015年回落11.1和24个百分点。
(五)市场竞争能力仍显不足。池州市部分商圈业态落后,商业区交通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绿化景观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要。城市综合体发展不均衡,目前全市纳入城市商业综合体专项调查统计的仅有池州同晖广场和东至汇金商业广场2家,且商业布局规划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随着新一代消费群体崛起,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体性,零售业市场供给侧升级滞后于需求发展,市场竞争能力还存在一定短板。
三、拓展消费增长空间,巩固向好仍需发力
“十四五”时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经济改革发展的主线,其中消费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各部门应齐抓共促、形成合力,指导和支持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细化政策举措,加快破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体制障碍,补齐消费软硬短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夯实消费增长后劲。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基础和保障,要让消费持续“热”,需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改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住房难”的现状,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和有效内需,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二)创新企业营销模式,推动消费持续升级。2020年以来,疫情引发消费线上化趋势愈加明显,在线医疗、教育、体育等新消费业态逆势而上,传统商贸企业要善于审时度势,借此网络消费惯性化的契机,创新服务方式,推进传统发展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微店、网络直播带货等模式多渠道扩展销售,探索无接触外卖等餐饮新模式,推动消费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电子商务引领流通变革创新,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三)着力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供给结构。增加品质商品供给。紧扣居民绿色消费理念,提高绿色农产品、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材等绿色消费品的市场供应能力,发挥流通引导生产的作用,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鼓励地摊经济、夜经济发展。打造夜经济特色商业街区,促进夜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地摊经济”规范化、健康有序发展,激发消费市场发展活力。加快发展服务消费。引导和做大健康养老、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等新型消费,增加服务供给,以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相关实物商品的增长,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推进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重视商贸企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力度,统筹规划好商贸企业招商力度,引进一批知名度高的消费品牌入驻主城区商圈,着重培养和发展大型商贸龙头企业。挖潜文旅消费,加大文化旅游休闲、医疗养老服务、特色民宿等设施建设,创新文化旅游拉动消费发展理念,狠抓“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和发展活力。
1、本页面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本站及时删除。
2、本页面所转载的内容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
3、本页面内容涉及到销售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售楼处为准。
